土黄连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土黄连


土黄连

  【出处】《滇南本草》

  【拼音名】Tǔ Huánɡ Lián

  【别名】鸡足黄连(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),三颗针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

  【来源】为小檗科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茎叶。

  【原形态】①九莲小檗,又名:石妹刺(《滇南本草》),蚝猪刺。

  常绿灌木,高至2米。小枝微有棱,幼时带黄色,次年黄灰色或黄褐色。小枝具刺,刺坚硬,3分叉,长1~3厘米。叶簇生;硬革质,窄椭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3~8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锐尖或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刺状锯齿,多少反卷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网脉不显。花鲜黄色,15~30朵,簇生,花梗长5~20毫米;小苞片3,卵形或披针形;萼片6,2轮,外轮披针形,内轮卵圆形,较花瓣长;花瓣6,卵圆形,先端微凹;雄蕊6,与花瓣对生;雌蕊1,卵状矩圆形,子房上位,柱头无柄.浆果,卵状矩圆形,长约7~8毫米,蓝黑色,表面被白粉,有短而明显的宿存花柱。

  生于低山丘陵地带。分布湖北、云南,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
  ②湖北小檗

  叶窄披针形,长2~3厘米,宽8~11毫米,有波状刺锯齿。花3~10朵簇生。浆果卵圆形,长8~10毫米,柱头几无柄。

  生于山地灌丛中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  【性味】《滇南本草》:"味苦,性大寒。"
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,利小便。治腹泻,赤痢,火眼赤痛,齿龈肿痛,咽喉炎,热淋,痄腮,丹毒,湿疹。

  ①《滇南本草》:"泻小肠经实火,胃中实火,利小便。止热淋疼痛,牙根肿疼,咽喉痛,小儿乳蛾,痄腮。"

  ②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消炎抗菌。治目赤,亦痢,劳伤吐血,咽喉肿痛,腹泻,齿痛,耳心痛,跌打损伤红肿。"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根2~3钱,茎叶1~2两。外用:乳汁泡点眼或研末调敷。

  【附方】①治暴亦火眼,肿胀疼痛:土黄连为太,泡人乳点之。(《滇南永草》)

  ②治急性肠胃炎,口腔咽喉炎,眼结膜炎:三颗针茎叶2两,煎水代茶饮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  ③治无名肿毒,丹毒,湿疹,烫伤,跌打瘀肿:三颗针根、茎适量,刮去租皮,切片焙干,研细末,水调敷;或用麻油、凡士林调成30%软膏,凉一薄层于纱布上,敷贴患处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 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  • 相关书籍记载:
  • 《滇南本草》:土黄连

相关中药

  • 通花花

    “通花花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通花花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通花花   【出处】《重庆草药》   【拼音名】Tōnɡ Huā Huā   【别名】马蔺花   【来源】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花蕾。8~9月采收。   【原形态】植
  • 桐子花

    “桐子花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桐子花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桐子花   【出处】《重庆草药》   【拼音名】Tónɡ Zǐ Huā   【来源】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花。   【原形态】植物形态详"油桐子"
  • 土碎补

      【拼音名】Tǔ Suì Bǔ   【别名】猴子蕨、水龙骨、细牛肋巴、骨碎补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友水龙骨的根茎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podiodes amoena(Wall.ex Hook.)Ching[Polypodium amoenum Wall
  • 桐根

      【出处】《重庆草药》   【拼音名】Tónɡ Gēn   【来源】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嫩根或根皮。9~10月采挖。   【原形态】植物形态详"桐皮"条。   【性味】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:"性寒,味苦。"   
  • 太阳海星

      【拼音名】Tài Yánɡ Hǎi Xīnɡ   【别名】太阳鱼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太阳海星科动物陶氏太阳海星的全体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ster dawsoni Verrill  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   【原形态】陶氏太阳海星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