兔肝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兔肝


兔肝

“兔肝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

“兔肝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兔肝

  【出处】《别录》

  【拼音名】Tù Gān

  【来源】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肝。

  【性味】①《纲目》:"性冷。"

  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苦咸,寒。"

  【功能主治】补肝,明目。治肝虚眩晕,目暗昏糊,目翳,目痛。

  ①《别录》:"主目暗。"

  ②孟诜:"主明目,和决明子作丸服之。"

 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明目补劳,治头旋眼疼。"

  ④《日用本草》:"明目退翳。"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煮食或捣研合药为丸。

  【附方】①治肝虚目暗:黄连(去须)一两半,胡黄连一两,熟干地黄(焙)一两,草决明半两。上四味捣罗为末,细切兔肝,研烂和丸如梧子大,每服二十丸,米次下,食后临卧。(《圣济总录》兔肝丸)

  ②治肝肾气虚,风热上攻,目肿暗:兔肝一具,米三合,和豉汁如常煮粥食。(《普济方》)

  ③治疮疹入眼,初觉眼肿痛:黄柏一两(去皮),苍术半两(米泔水浸一日),石决明一两(生)。上为细末,煮兔肝捣烂,和丸绿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泔水送下,食后临卧时服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兔肝丸)

 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
《中华本草》:兔肝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
  【拼音名】Tù Gān

  【英文名】Here liver, Rabbit liver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兔科动物蒙东北兔、华南兔、家兔、蒙古兔及高原兔等的肝脏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Lepus mandschuricus Radde2.Lepus sinensis Gray3.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(Gmelin)4.Lepus tolai Pallas5.Lepus oiostolus Hodgson

  采收和储藏:捕杀活兔,取出肝脏,随用随取。

  【原形态】1.东北兔,体形较大,长44-48cm,重1.5-2.5kg。耳较短,向前折不达鼻端。后足略长于前足。尾短。其毛较粗。头、背部冬毛为浅棕黑色,毛基为黑灰色。夏毛色更深。耳前部棕黑色,后部棕黄色,边缘白色,耳尖黑色。后背部及臀部有较长的黑毛,隐邮斑点。腹部为纯白色秘。四肢为浅棕黄色。属背部黑色,下部污白色。

  2.华南兔,体形较小,体长34-44cm,重1-1.5kg。耳长6.5-8.2cm。尾短,不及后足长之半,长4-5.7cm。被毛短粗且硬。。头部、背部沙黄棕色或棕黑色。毛基淡黑灰色,绒毛毛端棕黄色。长形针毛的亚洲部有一显着的棕色环,毛尖黑色。耳前边缘毛较长,耳尖和后缘的毛较短。颈部有一黄色区域。下体赭黄或淡黄白色。足、尾背部与背色相似。

  3.家兔,个体变异较大。一般头部、耳较野兔为短,后肢亦然。毛色亦有多种变化,通常以纯白色为多,耳尖无黑色。

  4.蒙古兔,体形中等,长约45cm,尾长约9cm,体重在2kg以上。耳甚长,有窄的黑尖,向前折超过鼻端。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。全身背部为沙黄色,杂有黑色。头部颜色较深,在鼻部两侧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。眼周围有白色窄环;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。腹毛纯白色。臂部为沙灰色。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。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,两边白色,尾腹面为纯白色。科毛长而蓬松,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之外。夏毛色略深,为淡棕色。

  5.高原兔,体形较大,毛长而蓬松。耳长,向前折显着超过鼻端。全身背为暗灰色,毛细长面略带波纹。臂部全为灰色细毛,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。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,面颊及眼周色较淡。颈背呈浅灰棕色,颈腹为黄灰色。腹毛纯白色。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,后肢外侧棕色,足背白色。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,尾两侧为白色,并有灰色毛基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1.栖息于海拔300-900m的针阔叶混交林、林下灌木与草本植物茂盛之处。一般无固定巢穴,产仔时才有固定住所,白天多居于灌木丛、杂草或树根旁,晚上出来活动觅食。吃树皮、嫩枝及草本植物等。

  2.多栖息于山地丘陵的稀树灌丛、杂草丛、墓地或农田附近多利用现存洞穴居住,洞口比较光滑,附近有成堆粪便。昼夜均有活动。以青草、树苗和细嫩枝呀为食,尤喜青苗、豆苗和疏菜。

  3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。

  4.栖息于平原、荒草地、山坡灌丛、丘陵平原、农田和苗圃等地,并因季节不同,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有所适移。常无固定的洞穴,白天常在较隐蔽的地方挖临时的卧穴。以青草、嫩枝、树皮、蔬菜及谷物、豆类等为食。

  5.一般栖息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。无固定洞穴,白天常在草丛活动,吃植物性食料。

 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等地。

  2.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。

  3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。

  4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宁夏、甘肃等地。

  5.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【性味】味甘;苦;咸;性寒

  【归经】肝经

  【功能主治】养肝明目;清热退翳。主肝虚眩晕;目暗昏糊;目翳;目痛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煮食,30-60g;或和药研丸。

  【各家论述】1.《名医别录》:主目暗。

  2.孟诜:主明目,和决明子作丸服之。

  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明目补劳,治头旋眼疼。

  4.《日用本草》:明目退翳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  • 相关书籍记载:
  • 《饮膳正要》:兔肝
  • 《本草分经》:兔肝

相关中药

  • 土大黄

    “土大黄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“土大黄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土大黄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土大黄   【拼音名】Tǔ Dài Huánɡ   【别名】红筋大黄、金不换[江西、湖北]、血三七、化雪莲、鲜大青[江苏苏州]  
  • 土瓜

    “土瓜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土瓜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土瓜   【出处】《滇南本草》   【拼音名】Tǔ Guā   【别名】土蛋(《遵义府志》),滇土瓜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山土瓜(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)。   【来源】为旋
  • 桃奴

      【拼音名】Táo Nú   【别名】瘪桃干、阴桃子、气桃子   【来源】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(L.)Batsch自落的幼果。夏初拣落地的幼果,晒干。   【性味】苦,平。   【功能主治】止痛,止汗。用于胃痛,疝痛,盗汗
  • 唐古特马尿泡

      【出处】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   【拼音名】Tánɡ Gǔ Tè Mǎ Niào Pào   【别名】马尿泡、羊尿泡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唐传尕保(藏名)。   【来源】为茄科植物唐古特马尿泡的种子及根。秋季果熟时采种子,晒干;9
  • 痰药

      【别名】野杜仲[湖北]、四棱子   【来源】卫矛科卫矛属植物大花卫矛Euonymus grandiflorus Wall.和肉花卫矛E. carnosus Hemsl.,以根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切片晒干。   【性味】微苦、涩,平。   【功能主治】软坚散结,祛风除湿,通经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