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三棵针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小三棵针


小三棵针

“小三棵针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

“小三棵针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小三棵针

  【出处】《云南中草药》

  【拼音名】Xiǎo Sān Kē Zhēn

  【别名】小黄连、三爪黄连、小黄连刺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
  【来源】为小檗科植物金花小檗的根。全年可采,切片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,高约1米。根横走,外皮粗糙,有须根。枝半平卧,红褐色,微有柔毛,有槽。刺三分又,细瘦,长1~2厘米。叶簇生,革质,倒卵状匙形或倒披针形,长6~25毫米,宽3~6毫米,先端圆钝、截形或近急尖,有时具短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灰绿色,下面灰色,微有粉,两面网脉明显,无柄。花4~7朵簇生于叶腋,金黄色,直径约7毫米;花梗长4~7毫米;小苞片3,卵形;萼片6,花瓣状,排列成2轮;花瓣倒卵形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渐狭;子房有3~5胚珠。浆果近球形,粉红色,有缩存短花柱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问路旁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根含小檗碱,故可作为黄连之代用品。

  【性味】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,寒。"

  【功能主治】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消炎,止痢。治痢疾,疮痈肿痛,结膜炎,小儿口腔糜烂。"

  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治肠炎,肺炎,上呼吸道炎症,急性结合膜炎,乳腺炎,急性黄疸型肝炎,疮疖。"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滴眼或研末撒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
《中华本草》:小三棵针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
  【拼音名】Xiǎo Sān Kē Zhēn

  【英文名】root of Wilson Barberry

  【别名】小黄连、三爪黄连、小黄连刺、酸咪咪、刺黄芩、土黄连、老鼠子刺、小鸡脚黄刺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金花小檗的根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wilsonae Hemsl.et Wils.

  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金花小檗,落叶或半常绿灌木,高约1m。半平卧,幼枝红褐色,节间甚短,表面有细泪黑色疣点,老枝灰褐色,刺3分叉,细瘦,长1-2cm。叶簇生,无柄;叶片革质,倒卵状匙形或长圆形,长1-2.5cm,宽2.5-6mm,先端圆钝、截形或近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灰绿色,下面常被白粉,两面网脉显着。花2-7朵成密生花簇,或呈伞房状总状花序,长0.5-1.5cm,小花梗张细,长2-4mm,小苞片卵形;萼片6,花瓣状,排成2轮;花金黄色,直径约7mm,花瓣6,倒卵形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有1对密腺;雄蕊6,长约3mm;子房长圆形,内含胚珠3-5粒。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,长约6mm,熟时红色或粉红色,宿存花柱长0.5mm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生拔2000-3500m的高山地带,常成片生长。

  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根含小檗碱(berberine)2.94%,还含掌叶防已碱(plmatine),药根碱(jatrorrhizine)及小檗胺(berbamine)。地上部分含小檗胺,异粉防忆碱(isoterandrine),小檗碱,药根碱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。组织培养液含小檗碱,掌叶防忆碱,非洲防已碱(columbamine),药根碱。

  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

  【归经】心,肺,大肠经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燥湿;泻火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黄疸;肺热咳嗽;目赤肿痛;小儿口疮;热毒痈肿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滴眼;或研末敷。

  【各家论述】1.《云南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消炎,止痢。治痢疾,疮痈肿痛,结膜炎,小儿口腔糜烂。

  2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治肠炎,肺炎,上呼吸道炎症,急性结合膜炎,乳腺炎,急性黄疸型肝炎,疮疖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疮痈肿痛 肺炎 黄疸型肝炎 结膜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口疮 目赤肿痛 清热燥湿 热毒痈肿 热泻 乳腺炎 湿热泻痢 小儿口疮 泻火 泻火解毒 燥湿 治肠炎 止痢


小三棵针的功效 小三棵针的用途 小三棵针可以治疗 小三棵针的用法 小三棵针的用量 小三棵针主要治疗 小三棵针能够治疗的疾病 小三棵针的用法 小三棵针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心叶党参

      【拼音名】Xīn Yè Dǎnɡ Shēn   【别名】大头党参、小人参   【来源】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心叶党参Codonopsis cardiophylla Diels,以根入药。秋季采集,除去茎叶,洗净,晒干。   【性味】甘,温。   【功能主治】补虚弱。
  • 杏仁

    “杏仁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杏仁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杏仁   【出处】《本草经集注》   【拼音名】Xìnɡ Rén   【别名】杏核仁(《本经》),杏子(《伤寒论》),木落子(《石药尔雅》),苦杏仁(《临证指南
  • 咸酸蔃

    “咸酸蔃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咸酸蔃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咸酸蔃   【出处】《生草药性备要》   【拼音名】Xián Suān Qiánɡ   【别名】丧间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入地龙、酸味蔃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
  • 向日葵花托

      【出处】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   【拼音名】Xiànɡ Rì Kuí Huā Tuō   【别名】向日葵花盘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向日葵饼(《湖北科技》(8):60,1972),葵房(佳木斯医学院《葵花盘降压作用试验研究》1973)。   【来源
  • 小柿子叶

    “小柿子叶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小柿子叶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小柿子叶   【出处】《云南中草药》   【拼音名】Xiǎo Shì Zi Yè   【来源】为大戟科植物小叶黑面叶的叶。全年可采。   【原形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