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蜈蚣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岩蜈蚣


岩蜈蚣

  【拼音名】Yán Wú Gōnɡ

  【别名】红孩儿、爬地龙、爬岩龙、爬山猴、野海棠、荷叶参。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秋海棠科植物盾叶秋海棠的带根茎全草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gonia caualeriei Levl. [B.ES-quirolii Levl.]

  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集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  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肉质草本,高达2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粗约1cm,上有长卵形棕色鳞片覆盖;全株无毛,无地上茎。叶自根茎上生出,盾状着生,2-6片,叶柄长5-21cm,有线条;叶片近圆形,长6-15cm,宽3.5-10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两面平滑,斜展,上面绿色,干后下面浅褐色,全缘;掌状脉7条。花葶有1-3花,总花梗与叶等长或较长,有多条隆起的线纹,花梗纤细,长2-3cm;雄花被片3-4,外轮2片卵圆形,长约1.8cm,宽约1.6cm,内轮2片2片长条形,长约1.2cm,宽0.4cm;雄蕊多数,长约3mm,花药椭圆形,纵裂;雌花未见。蒴果长2.5cm具3翅,其中1翅宽约5mm,另2翅2mm。种子细小,多数,圆球形。花期3-5月,果期5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70-1280m的山谷、密林潮湿地上。

  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为不规则扁圆柱形,扭曲,长5-30m,有分枝,直径0.3-0.8cm;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,粗糙,具纵皱纹;上面有数个类圆形盘状疤痕,下面着生多数须根,节明显,节间长2-6mm;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粉红色。根茎顶端常有2-4枚盾状叶,纸质,两面光滑无毛,全缘或浅波状,叶柄长4-25cm,具有明显的纵纹。花葶有1-3花,蒴果偶见,淡红色,有3条不等大的翅,长约1.5cm。气微,味涩、微酸。

 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木栓层由数列扁平的木栓细胞构成,红棕色。皮层较宽,有单个石细胞散在,一种壁薄,一种壁厚(近韧皮部处),层纹及沟纹均明显,壁木化。维管束为外韧型,排列成环状,韧皮部窄。形成层不明显。木质部较发达,导管多单个散在,木纤维常成片存在,壁均木化。髓射线宽窄悬殊。髓宽广,亦有石细胞散在。本品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。

  【鉴别】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,加已醇10ml,摇振10min,浸泡1h,滤过,取滤液1滴,点于干燥滤纸上,挥干,喷以0.1%溴甲酚绿已醇溶液,挥干,即显红色斑点。

  【性味】味涩;微酸;性温

  【功能主治】舒筋活血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瘀血肿痛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9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舒筋活血 瘀血肿痛

岩蜈蚣


岩蜈蚣的功效 岩蜈蚣的用途 岩蜈蚣可以治疗 岩蜈蚣的用法 岩蜈蚣的用量 岩蜈蚣主要治疗 岩蜈蚣能够治疗的疾病 岩蜈蚣的用法 岩蜈蚣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一点红

    “一点红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“一点红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一点红   【拼音名】Yì Diǎn Hónɡ   【别名】红背叶、叶下红、羊蹄草   【来源】为菊科一点红属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(L.)
  • 雅红隆

      【拼音名】Yǎ Hónɡ Lónɡ   【别名】亚呼噜、锡生藤、鼠耳草、亚红龙、牙昏噜[傣语]   【来源】防己科雅红隆属(锡生藤属)植物雅红隆Cissampelos pareira L.,以根或全株入药。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研粉。   【性味】苦、微甘,
  • 云朴

      【出处】云朴始见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厚朴条,云:"滇南生者叶如楮叶,乱纹深齿,实大如豌豆,谓之云朴,亦以冒川产。"但所附之图,叶为全缘。而滇厚朴条下有"滇厚朴生云南山中,大树粗叶,结实如豆,盖即川厚朴树,而特以地道异,滇医皆用之。"的记载。并有附图,图中叶有锯齿。据上述情况,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显然
  • 腰骨藤

    “腰骨藤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“腰骨藤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腰骨藤   【别名】羊角藤、勾临链、犁田公藤   【来源】夹竹桃科腰骨藤Ichnocarpus frutescens (L.) W. T. Aiton,以种子入药。  
  • 云实蛀虫

    “云实蛀虫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云实蛀虫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云实蛀虫   【出处】《湖南药物志》   【拼音名】Yún Shí Zhù Chónɡ   【别名】黄牛刺虫(《浙扛中医》),黄寮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