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芫荽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野芫荽


野芫荽

  【拼音名】Yě Yuán Suī

  【别名】假芫茜、香信、番香茜、山芫荽、番鬼芫茜、大芫荽、德马炸锁、阿瓦芫荽、日本芫荽、洋芫荽、刺芫荽、假芫荽、节节花、野香草、侧香荽、竻芫茜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刺芹的带根全草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ryngium foetidum L.

  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10-60cm。全株有特殊香气。根纺锤形。茎无毛,上部有三至五歧聚伞式分枝。基生叶革质,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5-25cm,宽1.2-4cm,先端钝,基部渐狭,有膜质叶鞘,边缘有骨质尖锐锯齿,两面无毛,羽状网脉达锯齿尖端成硬刺,无叶柄。花葶直立,粗壮,二歧分枝,具有疏生尖齿的茎生叶;由多数头状花序组成的聚伞花序具三至五回二歧分枝;总苞片5-6,叶状,开展且反折,边缘有1-3刺状锯齿;小总苞片披针形,边缘膜质透明;萼齿卵状披针形,先端尖锐;花瓣倒披针形至倒卵形,顶端内折,白色、淡黄色或草绿色;花柱直立或向外倾斜。双悬果球形或卵圆形,长1.1-1.3mm,宽2-1.3mm,表面有瘤状凸起,果棱不明显。花果期4-12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450m的丘陵、山地林下、林边、路旁、沟边等阴湿处、

  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根含皂甙,根油中含2,3,6-三甲基苯甲醛(2,3,6-trimethylbenzaldehyde),2-甲酰-1,1,5-三甲基-2,4-环己烯-6-醇(2-formyl-1,1,5-trimethylcyclohexa-2, 4-dien-6-ol)。全草含挥发油,内含2-十二碳烯醛(dodec-2-en-1-al),α-蒎烯(α-pinene),小茴香醇(fenchyla1cohol)及呋喃醇。另还含有水分、碳水化合物、粗蛋白、粗纤维和钙、磷、铁等无机元素。

  【性味】味辛;苦;性平

  【功能主治】发表止咳;透疹解毒;理气止痛;利尿消肿。主感冒;咳喘;麻疹不透;咽痛;胞痛;食积;呕逆;脘腹胀痛;泻痢;肠痈;肝炎;淋痛;水肿;疮疖;烫伤;跌伤;跌打伤肿;蛇咬伤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捣敷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肠痈 跌打伤 跌打伤肿 发表 咳喘 利尿消肿 淋痛 理气止痛 麻疹不透 呕逆 透疹 脘腹胀痛 咽痛


野芫荽的功效 野芫荽的用途 野芫荽可以治疗 野芫荽的用法 野芫荽的用量 野芫荽主要治疗 野芫荽能够治疗的疾病 野芫荽的用法 野芫荽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栘依

      【出处】《云南中草药选》   【拼音名】Yí Yī   【别名】酸多李皮、多衣   【来源】为蔷薇科植物栘依的茎皮及叶。初春取皮,晒干。   【原形态】常绿乔木,高5~10米。小枝粗壮,幼时有黄白色绒毛,渐脱落,红褐色或紫褐色。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5~8
  • 云支花

      【拼音名】Yún Zhī Huā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圆叶蓼的全草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forrestii Diels[Koenigia forrestii(Diels)Mesicek et Sojak]  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晾干。
  • 椰子油

    “椰子油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椰子油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椰子油   【出处】《纲目拾遗》   【拼音名】Yē Zi Yóu   【来源】为棕榈种植物椰子的胚乳,经碾碎烘蒸后所榨取的油。   【原形态】植物形态参见&q
  • 油棕根

      【拼音名】Yóu Zōnɡ Gēn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油棕的根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taeis guineensis Jacq.   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   【原形态】油棕,直立乔木,高达10m或更高,直径达50cm。叶多数,簇
  • 玉米黑粉

      【别名】玉米黑霉、棒子包   【来源】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玉米黑粉Ustilago maydis (DC.) Corda,以孢子堆入药。   【生境分布】本菌寄生在玉米植株的任何部位。   【化学成份】本菌可产生丙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。   【性味】甘,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