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树皮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樟树皮


樟树皮

“樟树皮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

“樟树皮”在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樟树皮

  【出处】《纲目拾遗》

  【拼音名】Zhānɡ Shù Pí

  【别名】香樟树皮(《玉局方》),樟皮(《纲目拾遗》),樟木皮(《生草药手册》)。

  【来源】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,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植物形态详"樟木"条。

  【性味】《陆川本草》:"辛,温,味苦。"

  【功能主治】行气,止痛,祛风湿。治吐泻,胃痛,风湿痹痛,脚气,疥癣,跌打损伤。

  ①《纲目拾遗》:"治天行温疫,湿毒流注,浴疥癣,洗脚气。"

  ②《陆川本草》:"行气,消肿,止痛,止泻。治胃痛,腹泻,肿胀。"

  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祛风化痰,杀虫。治寒性风湿骨痛,胃痛。外治跌打扑伤,散毒行气,止痛。"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2~3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。

  【注意】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孕妇忌服。"

  【附方】①治霍乱上吐下泻:樟树皮一把。水煎,温服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

  ②治心疼:香樟树皮,取时去面上黑色者,用内第二层皮,捣碎,煎汤服。(《玉局方》)

  ③治风湿关节痛:樟树二重皮(鲜)、地胆草鲜根各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  ④治湿气脚肿:樟木皮一斤,蛤蒟半斤,杉木皮一斤。煎汤熏冼。(《陆川本草》)

  ⑤治酒醉:樟树皮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  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:樟树皮(鲜)水煎洗浴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 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樟树皮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  【拼音名】Zhānɡ Shù Pí

  【英文名】Bark of Camphortree

  【别名】香樟树皮、樟皮、樟木皮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[Laurus camphora L.]

  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剥取树皮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樟,常绿乔木,高20-3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-3cm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mm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mm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;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cm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-6月。果期8-11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

  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
  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,黄褐色、灰褐色或褐色,有纵裂沟缝。有樟脑气,味辛苦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树皮含左旋-表儿茶精(epicatechin),右旋-表儿茶精,原矢车菊素(procyanidins)B1、B2、B7、C1及桂皮鞣质Ⅰ(cinnamtanninⅠ),还含丙酸(propionic acid),丁酸(butyric acid),戊酸(valeric acid),已酸(caproic acid),辛酸(caprylic acid),癸酸(capric acid),月桂酸(laur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及肉豆蔻烯酸(myristoleic acid)等。

  【性味】辛;温;苦

  【归经】脾;胃;肺经

  【功能主治】祛风除湿;暖胃和中;杀虫疗疮。主风湿痹痛;胃脘疼痛;呕吐泄泻;脚气肿痛;跌打损伤;疥癣疮毒;毒虫螫伤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或浸酒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
  【附方】①治霍乱上吐下泻:樟树皮一把。水煎,温服。(《养素园传信方》)②治心疼:香樟树皮,取时去面上黑色者,用内第二层皮,捣碎,煎汤服。(《玉局方》)③治风湿关节痛:樟树二重皮(鲜)、地胆草鲜根各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④治湿气脚肿:樟木皮一斤,蛤蒟半斤’,杉木皮一斤。煎汤熏洗。(《陆川本草》)⑤治酒醉:樟树皮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:樟树皮(鲜)水煎洗浴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
  【各家论述】1.《纲目拾遗》:治天行温疫,湿毒流注,浴疥癣,洗脚气。

  2.《陆川本草》:行气,消肿,止痛,止泻。治胃病,腹泻,肿胀。

  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祛风化痰,杀虫。治寒性风湿骨痛,胃病。外治跌打扑伤,散毒行气,止痛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
治疗疾病: 毒虫螫伤 和中 脚气肿痛 疗疮 暖胃 呕吐泄泻 祛风化痰 散毒 吐泻 胃脘疼痛 癣疮


樟树皮的功效 樟树皮的用途 樟树皮可以治疗 樟树皮的用法 樟树皮的用量 樟树皮主要治疗 樟树皮能够治疗的疾病 樟树皮的用法 樟树皮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中华剑蕨

      【出处】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   【拼音名】Zhōnɡ Huá Jiàn Jué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剑蕨科植物中华剑蕨的根茎或全草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oxogramme chinensis Ching   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去年与须根,洗净,晒干
  • 鹧鸪脂

    “鹧鸪脂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鹧鸪脂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鹧鸪脂   【出处】《本草图经》   【拼音名】Zhè Gū Zhī   【别名】鹧鸪脂膏(《纲目》)。   【来源】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脂肪。   【原形态
  • 浙贝母

    “浙贝母”在《中国药典》 “浙贝母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浙贝母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国药典》:浙贝母   【拼音名】Zhè Bèi Mǔ   【英文名】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 
  • 中华水龙骨

      【拼音名】Zhōnɡ Huá Shuǐ Lónɡ Gǔ   【别名】假水龙骨、鸡爪七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中华水龙骨的根茎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podiodes pseudoamoenum(Ching)Ching[Polypodium pseudoa
  • 珍珠草

    “珍珠草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珍珠草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珍珠草   【出处】《生草药性备要》   【拼音名】Zhēn Zhū Cǎo   【别名】日开夜闭、十字珍珠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阴阳草、假油柑(《临证指南》),真珠苹(《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