蕨麻草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蕨麻草


蕨麻草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
  【拼音名】Jué Má Cǎo

  【英文名】Root of Silverweed Cinquefoil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蕨麻的全草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tentilla anserina L.

 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全草,除去杂质,扎成把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蕨麻 多年生草本。根向下延长,在甘肃、青海、西藏,根下部膨大成纺锤形或椭圆形块根。茎匍匐,在节处生根,常着地长出新植株,外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。基生叶为间断羽状复叶。开花时明显丛生,小叶6-11对,对生或互生,茎生叶很少或退化;叶柄被伏生或半开展疏柔毛,有时脱落近无毛;小叶无柄或顶生小叶有短柄,最上面一对小叶基部下延与叶轴汇合,基部小叶渐小呈附片状;基生叶托叶膜质,褐色,和叶柄连成鞘状,外被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。茎生叶托叶革质,淡绿色,多深裂;小叶片通常椭圆形,长l-2.5cm,宽0.5-1cm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或阔楔形,边缘有多数尖锐锯齿或呈裂片状,上面绿色,被疏柔毛或脱落近无毛,下面密被银白色绢毛。单花腋生;花梗被疏柔毛;花直径1.5-2cm;萼片5,三角卵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副萼片5,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,全缘或有2-4齿,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;花瓣5,倒卵形,先端圆形,比萼片长1倍,黄色;花枝侧生。瘦果卵形,具洼点,背部有糟。花期5-7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4100m的河岸、路边、山坡草地及草甸。

  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全草含叶绿醌(plastoguinone),叶绿素(chlorophyll),胡萝卜素(carotene),并没食子鞣质(ellagic tannin),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槲皮甙(quercetr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无色飞燕草素(leucodelphinidin),β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组氨酸(histidine),胆碱(choline),甘氨酸甜菜碱(glycocollbetaine)及委陵菜皂甙(tormentoside),民阿魏酸(isoferulic acid),丁香酸(syringic 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,龙胆酸(gentisic acid),对羟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对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并没食子酸(elleagic acid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又含山柰酚(kaempferol),杜鹃花酸(azelaic acid),3,3,4-三-O-甲基并没食子酸(3,3,4-tri -O-methylellagic acid)。地上部分含鞣质(tannin),葡萄糖(glucose),鼠李糖(rhamnose),蔗糖(sucrose),木糖(xylose),半乳糖(galactose)及阿拉伯糖(arabinose)。叶含杨梅树皮素及无色飞燕草素。

  【药理作用】1.对平滑肌影响:含收缩及松弛平滑肌的两种成分,但作用很弱。松弛或解痉的成分为甙类或含 NH4的盐类。增强平滑肌蠕动或提高张力(大鼠子宫及肠鼠小肠)之成分则为胆碱。有人报告在临床上对月经不调有良好功效,但对子宫无解痉作用。

  2.强心作用:浸剂注入豚鼠颈静脉,可引起心收缩期停止,与洋地黄有协同作用,故可能有强心成分。

  【性味】味甘;苦;性凉

  【功能主治】凉血上血;解毒利湿。主各种出血痢疾;泄泻疮疡疖肿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5-30g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疮疡疖肿 各种出血 解毒利湿 疖肿 血痢


蕨麻草的功效 蕨麻草的用途 蕨麻草可以治疗 蕨麻草的用法 蕨麻草的用量 蕨麻草主要治疗 蕨麻草能够治疗的疾病 蕨麻草的用法 蕨麻草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浆包藤

    “浆包藤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“浆包藤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浆包藤   【别名】大果链珠藤   【来源】夹竹桃科浆包藤Alyxia siamensis Craib,以根、茎入药。   【生境分布】云南。   【性味】苦、涩
  • 嫁(虫戚)

      【拼音名】Jià ( Chónɡ Qī )   【别名】帽贝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帽贝科动物嫁(虫戚)的壳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llana toreuma(Reeve)   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取壳,洗净,晒干。   【原形态】嫁(虫戚),贝壳呈斗笠形,较
  • 豇豆根

    “豇豆根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豇豆根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豇豆根   【出处】《滇南本草》   【拼音名】Jiānɡ Dòu Gēn   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豇豆的根。   【功能主治】健脾益气,消食   治食积,脾胃
  • 金棒锤

      【拼音名】Jīn Bànɡ Chuí   【别名】细蔓委陵菜、金金棒、小五爪龙   【来源】蔷薇科金棒锤Potentilla reptans L.,以块根、全草入药。   【生境分布】河北、甘肃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。   【性味】块根:甘,平。
  • 金丝梅

      【拼音名】Jīn Sī Méi   【别名】金丝桃、猪拇柳、土连翘、芒种花、黄花香、山栀子、打破碗花、过路黄、大叶黄、大田边黄、黄木、金香、端午花。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藤黄科植物金丝梅的全株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pericum patulum Thunb.ex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