柘树果实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柘树果实


柘树果实

“柘树果实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

“柘树果实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柘树果实

  【出处】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
  【拼音名】Zhè Shù Guǒ Shí

  【别名】佳子(《纲目》)。

  【来源】桑科植物柘树的果实,9~10月采。

  【原形态】详"柘木"条。

  【性味】性平,味苦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凉血,舒筋活络

  【附方】治跌打损伤:将柘树成熟果实,切片晒干研粉。每次一调羹,用黄酒吞服,每日二次,连用五至六天。(性味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 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
《中华本草》:柘树果实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
  【拼音名】Zhè Shù Guǒ Shí

  【别名】佳子、山荔枝、水荔枝、野荔枝、野梅子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果实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.[Cudrania tri-cuspidata(Carr.)Bur.]

  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8m。小枝暗绿褐色,具坚硬棘刺,刺长5-35mm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0.5-2cm;托叶侧生,分离;叶片近革质,卵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3cm,先端钝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3裂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色,幼时两面均有毛,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,余均光滑无毛;基出脉3条,侧脉4-5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均为球形头状花序,具短梗,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;雄花花被片4,长圆形,基部有苞片2或4,雄蕊4,花丝直立;雌花被片4,花柱1,线状。聚花果球形,肉质,直径约2.5cm,橘红色或橙黄色,表面呈微皱缩,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
  资源分布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、山地、林绿和溪旁。

  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完整果实近球形,直径约2.5cm,鲜品肉质,橙黄色。干品多为对开节片,呈皱缩的半球形,全体橘黄色或棕红色,果皮内层着生多数瘦果,瘦果被干缩的肉质花被包裹,长约0.5cm,内含种子1枚,棕黑色。气微,味微甘。

  【性味】苦;性平
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凉血;舒筋活络。主跌打损伤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果实 清热凉血 舒筋活络


柘树果实的功效 柘树果实的用途 柘树果实可以治疗 柘树果实的用法 柘树果实的用量 柘树果实主要治疗 柘树果实能够治疗的疾病 柘树果实的用法 柘树果实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珍珠风

    “珍珠风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珍珠风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珍珠风   【出处】《草木便方》   【拼音名】Zhēn Zhū Fēnɡ   【别名】珍珠柳(《草木便方》),鱼子、漆大白(《四川中药志》),鲤鱼下子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
  • 樟树子

      【出处】《纲目拾遗》   【拼音名】Zhānɡ Shù Zǐ   【别名】樟梨(《纲目拾遗》),香樟子、大木姜子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樟木子(《中药志》),樟扣(《广西中药志》),樟子、樟太蔻(《广东中药》Ⅱ)。   【来源】为樟科植物樟的果实。秋、冬采集成熟的果实,晒干。
  • 姊妹树

      【出处】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   【拼音名】Zǐ Mèi Shù   【别名】戛刹拢(傣名)。   【来源】为紫葳科植物姊妹树的树皮或叶。全年可采。   【原形态】直立乔木。树皮栓皮状。叶对生,2~3回羽状复叶,小叶幼时有齿,通常为全缘。圆锥花序多花
  • 雉子筵

    “雉子筵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“雉子筵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雉子筵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雉子筵   【拼音名】Zhì Zǐ Yán   【别名】满山红、莓叶委陵菜瓢子   【来源】蔷薇科莓叶委陵菜P
  • 柘木白皮

    “柘木白皮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柘木白皮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柘木白皮   【出处】《本草拾遗》   【拼音名】Zhè Mù Bái Pí   【来源】为桑科植物柘树去掉栓皮的树皮或根皮。全年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