豉虫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豉虫


豉虫

“豉虫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

“豉虫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豉虫

  【出处】《本草拾遗》

  【拼音名】Chǐ Chónɡ

  【别名】豉母虫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  【来源】为豉虫科昆虫豉虫的全虫。

  【原形态】体椭圆形,雄虫长约7毫米,雌虫较大。色黑或黄,有光泽。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。上唇多直皱。复眼分离,有上下2对,上方1对,适于空气中视物;下方1对,适于水中视物。触角短小,分为9节,色黑,但第2节之分枝褐色。足3对,赤褐色,前肢长,中、后两肢短小而侧扁,适于游泳。翅鞘有刻点,尾端略突出翅外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活于池沼中,常在水面旋回游泳,夜间每飞行空中。以捕取小虫为食。卵产于水草上,幼虫成长后,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。

  【性味】《本草拾遗》:"消毒。"

  【功能主治】《本草拾遗》:"蚀息肉,敷恶疮。"

 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
《中华本草》:豉虫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  【拼音名】Chǐ Chónɡ

  【英文名】Weaver

  【别名】豉母虫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豉甲科动物豉豆的全虫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rinus curtus Motsch.

 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鲜用,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豉虫体椭圆形,雄虫长约7mm,雌虫较大。色黑或黄,有光泽。头顶及前胸背皆光滑。上唇多直皱。复眼分离,有上下2对,上方1对,适于空气中视物;下方1对,适于水中视物。触角短小,9节,黑色,但第2节的分枝褐色。足3对,赤褐色,前肢长,中、后两肢短小而侧扁,适于游泳。翅鞘有刻点,尾端略突出翅外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,夜间飞行空。

  资源分布:他布于我国南方各地。

  【性味】有毒

  【归经】心;脾经

  【功能主治】蚀息肉;解毒。主息肉;恶疮

  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  【注意】内服宜慎。

  【各家论述】《本草拾遗》:蚀息肉,敷恶疮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  • 相关书籍记载:
  • 《证类本草》:豉虫

    治疗疾病: 恶疮


    豉虫的功效 豉虫的用途 豉虫可以治疗 豉虫的用法 豉虫的用量 豉虫主要治疗 豉虫能够治疗的疾病 豉虫的用法 豉虫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苍条鱼鳖

      【出处】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   【拼音名】Cānɡ Tiáo Yú Biē   【别名】蚂蝗连天蕨、拟石苇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石豇豆(《陕西植药调查》),卧龙草、马牙齿、瓜子草、打不死、三百棒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马黄七、回阳生、连天草、小肺金、小线蕨(《广
  • 齿缘钻地风

      【出处】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   【拼音名】Chǐ Yuán Zuàn Dì Fēnɡ   【来源】为虎耳草科植物齿缘钻地风的根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   【原形态】落叶灌木,高4米以上。叶对生,卵形或带倒卵圆形,长8~1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至浅
  • 刺黄芩

      【拼音名】Cì Huánɡ Qín   【别名】十大功劳、老鼠刺、刺黄连。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刺黄柏的全株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honiafargesiiTakeda   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。   【原形态】大叶刺黄柏 常绿
  • 草本三角枫

    “草本三角枫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草本三角枫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草本三角枫   【出处】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   【拼音名】Cáo Běn Sān Jiǎo Fēnɡ   【来源】为伞形科植物川滇变豆菜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  • 赤地榆

    “赤地榆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赤地榆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赤地榆   【出处】《滇南本草》   【拼音名】Chì Dì Yú   【别名】隔山消(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),紫地榆(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