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仔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蛤仔


蛤仔

“蛤仔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“蛤仔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蛤仔

  【拼音名】Há Zǎi

  【别名】蚬子

  【来源】瓣鳃纲帘蛤科蛤仔Venerupis (Amygdala) philippinarum (Adamset Reeve),以贝壳、肉入药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贝壳:清热解毒。主治臁疮,黄水疮。

  肉:有降压作用

  【用法用量】贝壳:外敷用(生用或煅用)。

  【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
《中华本草》:蛤仔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东北动物药》

  【拼音名】Há Zǎi

  【英文名】Clam Shell

  【别名】玄蛤、花蛤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帘蛤科动物菲律宾蛤仔及杂色蛤仔的壳和肉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Ruditapes philippinarum(Adams et Reeve)[Venerupis philippinarum(Adams et Reeve)]2.Ruditapes variegata(Sowerby)[Venerupis variegata(Sowerby)]

  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捕,一般在退潮后,用耙网于海底捕捞。捕得后,煮熟取壳晒干。肉随取随用。

  【原形态】1.菲律宾蛤仔贝壳近卵圆形,质坚实,两壳膨胀,一般壳长42-54mm,壳高32-37mm,壳宽22.5-29mm。壳顶稍前弯、突起,位于背缘前方。小月面卵圆形或略呈菱形;面狭长,梭形。外韧带黄褐色,突起,壳前端稍圆,后端边缘圆形或略呈截形。壳表颜色及花纹多变化,一般为褐色或灰黄色。生活于泥沙滩者,个体小,色淡并杂有彩色斑纹;泥滩者个体大,色较深。生长线与放射肋交织成布纹状,于壳顶及中部较细密,越向后端纹理越粗壮,基中放射肋细密,90-100条。壳内面白色或略带黄、紫色,具光泽。铰合部狭长,每壳均有3枚主齿,外套痕明显,外套窦短粗,末端钝圆。水管基部愈合,入水管口喙触手不分叉。前闭壳肌痕半圆形,后闭壳肌痕近卵形。

  2.杂色蛤仔,本种与菲律宾蛤仔形状相似,常相混淆不易区分。主要特点为壳较小而薄脆,略长同般壳长25-39mm,壳高18-28mm。壳表面颜色、花纹变化极大,有淡褐色、棕色,并有密集的褐色或赤褐色斑点或花纹,自壳顶至腹面有较淡色带2-3色。前闭壳肋痕稍小,呈心形;后闭壳肌痕稍大,呈桃形。水管完全分离,入水管口缘触手分叉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1.喜栖息于近河口沿岸或波浪平静的内湾中自潮间带至潮下带10余米的沙和泥沙质海底者有生长。雌雄异体,北方繁殖季节在6-10月。

  2.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。

  资源分布:1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辽宁、山东量最大。

  2.我国分布于福建平谭以南沿海,至北部湾和海南岛的南岸。

  【性状】性状鉴别(1)莫律宾蛤仔贝壳呈卵圆形,长2.5-4.5cm。外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,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,并有细密的放射肋与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错形成的布状纹;内表面灰黄色,略带紫色。质坚厚。气微,味微咸。

  (2)杂色蛤仔贝壳较小,长卵圆形,长2.5-3.9cm。外表面棕色、淡褐色,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,并常有淡色色带2-3条,放射肋与同心生长纹交织成布纹;内表面淡灰色或肉红色,质较薄。气微,味微咸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含碳酸钙,磷酸钙,碳酸镁,贝壳硬蛋白(conchiolin)和含微量重金属(铜、汞、钼、铋、锡等)。

  【药理作用】1.延缓衰老作用,杂色蛤水提取物明显降低小鼠肝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含量,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,降低皮肤和尾腱中羟脯氨含量,具有显着的延缓衰老作用。

  2.抗肿瘤作用,该提取物对肉瘤180、艾瘤腹水型和肝癌实体型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。

  3.降压作用,菲律宾蛤仔肉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。

  【性味】味甘;咸;性寒
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。主臁疮;黄水疮

  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适量,煅存性,研末撒。

  【各家论述】《东北动物药》:治臁疮,黄水疮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黄水疮 降压 臁疮


蛤仔的功效 蛤仔的用途 蛤仔可以治疗 蛤仔的用法 蛤仔的用量 蛤仔主要治疗 蛤仔能够治疗的疾病 蛤仔的用法 蛤仔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回回蒜果

      【拼音名】Huí Huí Suàn Guǒ   【别名】水杨梅果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回回蒜的果实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.   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摘,鲜用或晒干。   【原形态】茴茴蒜,一年或二年生草
  • 红茄苳

      【出处】始载于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   【拼音名】Hónɡ Qié Dōnɡ   【英文名】bark of Mangrove, bark of Fourpetale Mangrove   【别名】红树皮、王梨跤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红树科红茄苳的树皮或根。   拉
  • 海蜇皮

    “海蜇皮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海蜇皮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海蜇皮   【出处】《纲目拾遗》   【拼音名】Hǎi Zhē Pí   【别名】白皮子(《柑园小识》),白皮纸、秋风子(《纲目拾遗》),姹皮(《医林纂要》),罗皮(
  • 红荆芥

      【拼音名】Hónɡ Jīnɡ Jiè   【别名】野藿香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动蕊花的全草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Kinostemon ornatum(Hemsl.)Kudo[Teucrium ornatum Hemsl.]  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
  • 厚膜藻

      【拼音名】Hòu Mó Zǎo 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隐丝藻科植物厚膜藻、拟厚膜藻的藻体。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chymenia carnosa J.Ag.;Pachymeniopsis elliptica(Holm.)Yamada  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