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藜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刺藜


刺藜

“刺藜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“刺藜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

“刺藜”在《中华本草》
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刺藜

  【拼音名】Cì Lí

  【别名】红小扫帚苗、铁扫帚苗、鸡冠冠草、刺穗藜

  【来源】藜科藜属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.[Teloxys aristata (L.) Moq.]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洗净切段,晒干。

  【性味】淡,平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祛风止痒。外用治过敏性皮炎,荨麻疹

  【用法用量】2两,煎水洗患处。

  【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
《中药大辞典》:刺藜

  【出处】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

  【拼音名】Cì Lí

  【别名】红小扫帚苗、铁扫帚苗

  【来源】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。洗净、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一年生草本。高15~40厘米。茎直立,圆柱形,稍有条棱,白绿色,老时带红色,通常无毛,分枝多,开展,下部枝较长,上部枝渐短。叶互生,条形或披针形,长2.5~5.5厘米,宽3~7毫米,先端急尖或钝圆,基部渐狭,全缘,无毛。主脉明显;叶柄不明显。二歧聚伞花序,分枝多且密,枝先端具刺芒,花多数,小形,单生,近无梗,生于芒状小枝腋内;花被片5,狭长圆形,稍具隆脊,背部绿色,具白色边缘,或带红色边缘,内曲。胞果圆形,顶基压扁;果皮膜质。种子横生,边缘有棱,黑褐色。果熟期8~10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于砂质地、田边路旁,为耕地杂草。分布吉林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宁夏、河南、河北等地。

  【性味】淡,平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祛风止痒

  【附方】治风疮疙瘩,荨麻疹:刺藜二两。煎水外洗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

《中华本草》:刺藜

  【出处】出自《河南省中草药手册》。

  【拼音名】Cì Lí

  【别名】红小扫帚苗、铁扫帚苗、野鸡冠子草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rba Chenopodii Aristati

  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收割全草,除去杂质,洗净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一年生草本,植物体通常呈圆锥形,高15-4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条纹,老时带红色,通常无毛或有疏毛。叶互生,有短柄;叶片狭披针形至线形,长2-5cm,宽4-10mm,先瑞渐尖,基部狭窄,全缘,主脉明显,黄白色。花序生于枝端和叶腋,为复二歧聚伞花序,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;花小形,两性,近无柄;花被片5,长圆形,先端钝圆或骤尖,背部稍肥厚,绿色,边缘膜质,果时开展。雄蕊5,不外露。胞果圆形,先端压扁,不全包于花被内,果皮膜质,与种子贴生。种子横生,圆形,边缘有棱,黑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沙质地、田边路旁,为耕地杂草。

  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山东、河南。

  【性状】性状鉴别 全草灰黄至黄绿色。叶皱缩破碎,全缘。花序生于枝端及叶腋,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。胞果圆形,果皮透明膜质,与种子贴生。种子圆形,黑褐色,长不及1mm,有光泽。气微,味微苦。

 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①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,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均有不定式气孔。②胞果表面观:果皮薄膜状,表面皱缩,细胞轮廓不清。③种皮表皮细胞栅状,棕色。④花冠裂片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。⑤柱头细胞多数是长乳突状。③花粉粒圆球形,直径约20μm,表面隐约可见散孔点。

  ⑦枝端尖刺,由众多端尖的薄壁细胞组成。

  【性味】淡;性平

  【功能主治】活血;调经;祛风止痒。主月经过多;痛经;闭经;过敏性皮炎;等麻疹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煎水洗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闭经 过敏性皮炎 活血 麻疹 皮炎 祛风止痒 调经 痛经 荨麻疹 月经过多 止痒


刺藜的功效 刺藜的用途 刺藜可以治疗 刺藜的用法 刺藜的用量 刺藜主要治疗 刺藜能够治疗的疾病 刺藜的用法 刺藜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匙叶伽蓝菜

    “匙叶伽蓝菜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匙叶伽蓝菜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匙叶伽蓝菜   【出处】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   【拼音名】Chí Yè Qié Lán Cài   【别
  • 鸱鸺

    “鸱鸺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鸱鸺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鸱鸺   【出处】《本草拾遗》   【拼音名】Chī Xiū   【别名】怪鸱(《尔雅》),钩鵅(《本草拾遗》),大头鹰(《便民食疗》),角鸱、毂辘鹰、鵋鶀、呼咵鹰、夜食鹰(《纲目
  • 穿肠草

      【别名】川肠草、屎瓜秧、甜瓜秧   【来源】葫芦科穿肠草Cucumis melo L.,以全草入药。   【生境分布】全国各地。   【功能主治】祛火败毒。主治痔疮肿毒,漏疮生管,脏毒滞热,流水刺痒   【用法用量】外用煎水洗。   【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  • 春尖油

    “春尖油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春尖油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春尖油   【出处】《重庆草药》   【拼音名】Chūn Jiān Yóu   【来源】为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。10~11月采收。   【功能主治】治齁病
  • 草木灰

    “草木灰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“草木灰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草木灰   【拼音名】Cǎo Mù Huī   【来源】柴、草烧成的灰。   【性味】辛、苦,温。有小毒。   【功能主治】强筋骨,利关节。主治大骨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