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螺


请输入要查询的中药:

根据所治疾病首字母查询
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

骨螺


骨螺

  【出处】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
  【拼音名】Gǔ Luó

  【英文名】comb-papilla murex

  【别名】骨贝、螬螺

  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骨螺科动物栉棘骨螺、浅缝骨螺、浅缝骨螺、钩棘骨螺等的壳。

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urex pecten(Lightfoot)[Murex triremis Perry]2.Purpura clavigera Kuster[Thais clavigera Kuster]

  采收和储藏:拖网捕捉,捕得后,用沸水烫死,去肉取壳,洗净,晒干。

  【原形态】1.栉棘骨螺,贝壳呈纺锤形,棘栉状,质结实但不厚,一般壳高100mm左右,最高个体可达140mm螺层约8层,缝合线凹陷呈沟状。螺旋部低,仅约壳高的1/7。体螺层膨胀。每一螺层有发达的纵肋3条,其上长有长短不等的棘刺。体螺层肩角棘的高度超越前一螺层之上。壳表灰白色或浅来色带。,外唇边缘具有7条长棘,为本种特征。前沟长,约为壳高的4/7,上具有从上延伸下来的3列栉状棘刺,以沟外侧棘刺特别长。棘间还生有3裂小棘。沟颖末端微向腹面弯曲。

  2.浅缝骨螺,外形与前种相似而较小,唯棘刺短而稀少,缝合线浅,肩角较明显,肩部斜平。肩角棘的高度不超过前一螺层之上。

  3.钩棘骨螺,与浅缝骨螺相似,叭缝合线凹陷成沟状,肩角较不明显,肩部膨凸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态环境:栖息于浅海50-60m深的泥沙质海底。肉食性,为贝类养殖业的敌害。

  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
  2.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
  3.生态和分布均与栉棘骨螺相似。

  【性状】性状鉴别,1.骨螺,贝壳呈球形,表面螺旋肋及纵肋交织成方格状。螺层7层,较膨胀。缝合线凹陷呈沟状,纵肋3条,各有1列长棘,肩角棘特别发达。壳口卵圆形,外层边缘呈齿列状。气微,味咸。

  2.线缝骨螺,贝壳略呈球形,高91mm,宽40mm,壳面黄褐色,螺层约8层,缝合线浅。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,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生有一尖棘。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较长的尖刺。壳质坚硬,壳口卵圆形。外唇边缘形成大的缺刻,内唇下半部向外番翻卷。壳内面褶色。气微,味咸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浅缝骨螺壳含碳酸钙和磷、钾、镁、锌、铜等。

  【药理作用】骨螺有腮下腺含有骨螺毒素,对鱼类、两栖类及某些无脊椎动物均有毒性和麻痹的作用。这种物质可能通过刺激神经节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而起作用。骨螺类均含有柴螺素(murexine),类似于乙酰胆碱,能抑制心脏的搏动,还可降低血压。

  【性味】味咸;性平
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。主中耳炎;疮痈肿毒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研粉敷。

  【各家论述】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、活血止痛的功能。主治痈肿、中耳炎、疔疮、下肢溃疡等。

  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治疗疾病: 疮痈 疮痈肿毒 中耳炎

骨螺


骨螺的功效 骨螺的用途 骨螺可以治疗 骨螺的用法 骨螺的用量 骨螺主要治疗 骨螺能够治疗的疾病 骨螺的用法 骨螺的详细介绍

相关中药

  • 谷芽

    “谷芽”在《中国药典》 “谷芽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谷芽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国药典》:谷芽   【拼音名】Gǔ Yá   【英文名】FRUCTUS SETARIAE GERMINATUS   【别名】粟芽   【来源】
  • 根辣

      【出处】《广西药植名录》   【拼音名】Gēn Là   【别名】大树甘草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当娜(傣名)。   【来源】为茜草科植物裂果金花的根、茎或叶。全年可采。   【原形态】小乔木,高3米。树皮灰色,枝被毛,皮孔明显。单叶对生,卵圆披针形,长10
  • 狗牙贝

    “狗牙贝”在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“狗牙贝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狗牙贝   【拼音名】Gǒu Yá Bèi   【别名】尖贝母、胡连   【来源】百合科萝蒂属植物高山萝蒂Lloydia thibetica Ba
  • 锅焦

      【出处】《纲目拾遗》   【拼音名】Guō Jiāo   【别名】锅粑(王玷桂《不药良方》),黄金粉(《纲目拾遗》)。   【来源】为烧干饭时所起的焦锅巴。   【性味】《纲目拾遗》:"味苦甘,性平。"   【功能主治】《纲目拾遗》:"
  • 隔山消

    “隔山消”在《中药大辞典》 “隔山消”在《中华本草》 《中药大辞典》:隔山消   【出处】《纲目》   【拼音名】Gé Shān Xiāo   【别名】隔山撬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隔山锹(《天宝本草》)。   【来源】为萝藦科植物耳